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回顾全面小康之路 展望乡村振兴之道

    信息发布者:康玉敏
    2020-10-16 17:52:50   转载

    日前,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和蓟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小穿论坛”在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本市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京津冀乡村振兴实践者齐聚一堂,围绕“回顾全面小康之路 展望乡村振兴之道”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产业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教授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产业安全是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重中之重。农业产业安全性关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高质量就业,应聚焦满足城乡居民对于农产品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主动权必须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确立以我为主的农业产业安全观,注重以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乡村产业价值,加快推动农业与文旅产业、休闲产业、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先、人才配置优先、要素投入优先、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公共服务优先,为农业产业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措施。

    u=1644644233,2059402936&fm=26&gp=0.jpg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研究员认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衔接转型,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统筹协调。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防返贫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实施范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小康。二是注重目标任务衔接。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等方面做好目标任务的衔接,以目标导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工程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接续,不断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三是注重农业现代化转型,从理念上关注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四是关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功能的提升。以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释放土地红利,破解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用地难题。

    关注农村劳动力与土地的动态匹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忠教授认为,中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呈现农业工业化、农业服务业化、农业小部门化的“三化”特征。“三化”进程具有机械化和设施化特点,即畜牧业、园艺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促进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产后部门的重要性和差值份额上升,使自给性农业向商业农业转变,产业链向产后部门延伸。在全面小康和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营养结构变化与粮食需求变化、土地与劳动、政府与市场、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推进农业稳定发展机制加快形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钟钰研究员认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机制正在加快形成,表现为: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站在新高点。二是农业稳定发展呈现新逻辑。三是新时期农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在挑战日益加大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六稳”之前先稳农业,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主的战略目标,打造农业(种粮)大县财政上不吃亏机制、农户经济上不吃亏机制,推动农业(粮食)主产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小康社会成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牛桂敏研究员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其成效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她以天津实践为例,提出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途径。一是科学规划,确保有序有效推进。二是完善体制,形成整治合力。三是优化要素配置,保障目标实现。四是落实长效监管,确保整治成效。五是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参与意愿。

    u=749704320,2758214681&fm=26&gp=0.jpg

    深入挖掘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鸣副研究员认为,乡村人才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劳动群体,应通过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体系、保障乡村人才合理权益、加强乡村人才宣传引领、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使其在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晓峰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经验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的减贫经验成为中国的一张国际名片。“三农”政策开辟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完备的政府扶贫系统和扶贫规划促进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微微认为,乡村振兴需要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一是构建“挖掘整理—特色提炼与创新—价值转换”的乡村资源创新转化机制。二是探索“差异化发展—消费者驱动”的内生动力培育路径。三是搭建“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平台载体。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